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生活美學期刊第35期

  • 生活美學期刊第35期
    生活美學期刊第35期
    出版日期: 2016-11-15
  • 環境藝術與巷弄美學

   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,平時總是趕著上下班,咸少有多餘的時間留意生活週遭的美感事物,只有閒暇時於居家附近公園巷弄散步,或者假期出外走走,才能領略自然環境的美好,其實,近年來在許多人的默默耕耘努力之下,有更多人在關注環境藝術與巷弄美學的議題,無論城鄉、不分南北,我們的生活環境注入了許多的藝術活水,巷弄美學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。

    談到環境藝術,藝術家吳瑪悧教授的「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計畫」,就是發生在台灣的一個藝術介入社會、改造社會的精彩典範;故宮博物院林正儀院長也期許故宮南院能從點線面串起山和海,推動藝術與環境和諧共存。本期焦點企劃以「環境與巷弄美學」為主題,位於新北市瑞芳鎮的猴硐貓村,人貓共舞,翻轉猴硐街廓巷弄、人貓邂逅,共譜猴硐命運交響曲;台北市熱鬧繁華的東區,打造一座移動式的藝術樂園─無牆美術館「粉樂町」,為時尚生活圈營造人文氛圍;新竹縣深山中的清泉部落宛若世外桃源,加上有張學良故居與三毛故居的串連,是自然與人文形成的環境藝術;近年,農村彩繪風悄然蔓延,巷弄美學成為最夯的話題,彰化福興的乳牛彩繪村與田尾的海豐社區,由於彩繪藝術讓傳統農村生生不息;在雲林有個非常成功的案例「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」,今年已經舉辦到第七屆,不僅為沒落的漁村帶來生氣並為失落的家鄉發現未來,也成為國際取經的對象;嘉義的新港交趾剪黏藝術村,藉著實物展示觀賞交趾陶、剪黏藝術的塑造過程與形制風采,成為極具特色的在地常民美學。

    光輝的十月,彰化生活美學館的展覽美不勝收,一檔接著一檔:十月中旬開始展出的「寶島曼波─莊明中創作展」,透過個人強烈識別符號,引導觀賞者超越形象自身,指向永恆意義的可能性。十一月中接力登場的是「不繫之舟─張志鴻現代書藝個展」,要傳達的理念是期許不被傳統所拘執,追求內心自在不受羈絆的創作世界。

    舉辦演講比賽、文化營、劇團等活動,都是推動台灣母語文化的好方法,前彰化縣縣長周清玉的關懷文教基金會,一直在用心推動與向下紮根,關懷劇團的演員是由志工、參加文化營的小朋友選出,演出的內容都是與生活倫理、人際關係相關的主題;台灣京劇小天后黃宇琳挑戰表演無極限,遊走於傳統京劇和現代舞台之間,並由長輩們的人情事故中去感受生命的態度。